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两个结合”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逻辑理路

    张浩;吴肖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深刻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内在契合,为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明确了根本性的原则要求和科学方法。理论逻辑上,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也在不断证明着“两个结合”的内在机理与实践价值。历史逻辑上,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历史就是在中国推动“两个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过程。实践路径上,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必须坚持强化理论武装,以“第一个结合”筑牢思想根基;必须赓续中华文脉,以“第二个结合”增强文化认同;必须回应时代命题,提升文化治理效能;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两个结合”完善制度支撑。

    2025年08期 v.45;No.299 1-11+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下载次数:658 ]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 政治哲学视域下中国文化主体性的文明逻辑与巩固路径

    李武装;

    文明是文化的高阶形态和人类“求真向善尚美”的系统集成。伴随“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和“巩固文化主体性”命题的相继提出,中国文化主体性的文明逻辑渐次发微并期待理论突围。此一“文明逻辑”发微并不意味着恣意忘却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而主要面向中华文明现代转型和人类文明未来走向,致力于回应新时代以来文明话语的理论架构何以通过实践主体得以呈现,由此,它也注定由新历史实践问题和新的文明使命交互证成。新历史实践问题即“文明-国家”建构难题;新的文明使命即以重新“定义文明”为价值旨归的“两个必须”。立足政治哲学视野,新时代中国文化主体性需要在唯物史观尤其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及其“文化-文明”叙事或解释原则,得出其有效巩固路径:共时态层面的“马魂、中体、西用”总体指导原则;历时态向度的“传统、现代、后现代、全球”多元融合进路;启动融文化“传承发展”“守正创新”与“人的现代化”为一体的新的文化生命体驱动战略;塑造寓现代生态文明理念与经济社会发展为一体的“文化中国-文明中国”新形象。

    2025年08期 v.45;No.299 12-24+181-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下载次数:439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 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的探索及意义

    丁俊萍;张昂;

    全民族抗战时期,为了更好地担负起抗日救国的领导责任、应对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和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在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上展开了丰富的实践探索。全民族抗战时期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的实践举措主要包括:构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的教育内容体系、确立“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教育方针、打造党性党风党纪发挥合力的教育载体和善用榜样示范与案例警示并举的教育方法。全民族抗战时期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具有坚持教育目标聚焦党的中心任务、坚持从整体上把握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坚持党组织教育和党员自我修养相结合等鲜明特点。全民族抗战时期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对于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顺利实施、铸就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中流砥柱、塑造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积累了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的历史经验。

    2025年08期 v.45;No.299 25-35+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下载次数:410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 “十四年抗战”史观构建的价值意蕴、核心要义与基本路径

    耿化敏;刘高元;

    “十四年抗战”史观是关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至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十四年历史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总称。构建“十四年抗战”史观,在落实中央精神、深化学术研究、驳斥错误言行、汇聚精神动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把握构建“十四年抗战”史观的核心要义,可从历史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维度为其提供坚实的史实支撑、系统的价值论证和科学的认知路径。以深化基础研究、推进史观教育、创新宣传机制为基本路径,持续推动“十四年抗战”史观的构建与弘扬。

    2025年08期 v.45;No.299 36-46+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下载次数:483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研究_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

  • 中华民族共同体“三大体系”构建进展与未来向度

    高承海;孟松;王晋宜;

    加快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自主知识体系的根本要求,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必然之举,更是新时代中国民族学的重要使命。当前,学术界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三大体系”的基本内涵、价值意蕴及构建路径展开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然而,从整体来看,相关研究仍存在分散化和碎片化的特征,尚未形成系统科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自主知识体系。未来研究应以史料的全面整合与数字化建设为基础,构建规范化的史料体系;以跨学科对话与协同研究为抓手,深化理论阐释,丰富话语体系的内涵并扩大其国际传播力;整合多学科资源,系统推进科学、全面的理论体系建设,从而更好地服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2025年08期 v.45;No.299 47-56+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下载次数:477 ]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0 ]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研究_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的核心要求和实践进路

    王新红;

    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落实落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是一场深刻变革。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要从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方面发力;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机制,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系统观念,着力加强对口支援帮扶、推动宣传教育常态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的健全,要以钉钉子精神不折不扣抓好民族工作领域改革任务落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2025年08期 v.45;No.299 57-64+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下载次数:939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研究_中华民族史

  • 清代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基于张家口地区的考察

    李洁;于宏伟;

    清代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而由特殊地理环境形成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成为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草原民族碰撞与交融的核心区。通过对清代北方农牧交错带代表性区域——张家口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揭示与意义阐发,可在学理层面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镜鉴。御边重镇到化内之地的地缘政治格局演变,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根本前提;“张库商道”“招民垦荒”贯通了不同等级市场与不同类型经济,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物质基础;交错混居、兴修工程、抗击天灾、抵御侵略等多重社会因素的交叠,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消解了内在张力;语言文字、饮食习惯、民众信仰与婚姻礼俗的多元互浸,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营造了美美与共的人文情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重要素所形成的合力,加速了张家口地区民族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跨越转换,促进了各民族成员共同体意识的生成与强化。

    2025年08期 v.45;No.299 65-74+183-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下载次数:278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教育部名栏: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_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论析

    宋天琢;卞成林;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形成,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看,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的科学范式、“六个必须坚持”的价值坐标和“四对关系”的辩证思维,构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展现出鲜明的理论穿透力和实践引领力。站在民族工作新的历史起点上,准确把握这一思想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现实要求,对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系统性战略工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2025年08期 v.45;No.299 75-83+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下载次数:678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对语言多样性过度隐喻的反思——基于政治整合与公共产品的视角

    王浩宇;常春利;

    过于依赖生物多样性与“政治正确”观念来认识语言多样性并非科学意义上的比较。现代国家的政治整合历程表明,通用语和共同语的形成及其在教育领域的不断强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刻意维系差异不仅无法有效解决语言竞争的问题,还可能在众多领域进一步催生分化现象,导致部分少数民族成员面临被持续边缘化的风险。对语言多样性的过度隐喻,可能会使学界研究偏离语言赖以生存的人及其所处客观环境,相关分析应当由语言本身转向“人本位”,并从现代国家的整体性视角认识有序的语言秩序对国家建设和个体发展的重大意义。当然,无须因此对语言多样性的自身价值持有怀疑,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积极挖掘少数民族语言的经济潜能,是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

    2025年08期 v.45;No.299 84-93+184-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下载次数:140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民族学研究_文化遗产与文明传承

  • 非遗保护与活化利用关系再忖——以“守正创新”思想为遵循

    耿涵;徐晨蕾;

    在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所进行的活化利用过程中,实际存在着一系列深层次内在矛盾,其既关乎传承与创新的根本逻辑,也牵涉传承人、创作者等相关方的切身利益。这些矛盾既有可能把非遗本身引向异化,也有可能对当代文化的创新实践形成制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伦理原则》为认识上述矛盾提供了伦理视角,而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守正创新”理念才是解决矛盾的真正良方。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守正创新的重要论述,只有保护好非遗传承与创新创作两个群体的切身权益,建立起二者深固的文化自信,充分激发二者在文化持守传承和创新创造方面各自的内在驱动力,才能在为中华民族留住文化根脉的同时,实现当代文化的创新繁荣与可持续发展。

    2025年08期 v.45;No.299 94-103+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下载次数:716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法学研究

  • 南极条约体系普遍约束力的困境及其纾解

    李雪平;杨子涵;

    南极条约体系本质上是部分国家经协商一致建立的国际公域治理规范,但却具有约束第三国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普遍约束力诉求。然而,在条约相对效力原则和体系外国家正当性质疑的制约下,此种普遍约束力的实践面临困境。为此,不断有学者尝试证立该体系的普遍约束力,但运用的国际法理论本身和论证的过程均有一定局限性。南极条约体系的普遍约束力困境看似一个法律命题,但其症结不在于法律,而在于南极治理中长期存续的个体主义价值观、功利主义道德观与权力本位国际观。治理理念的革新才是纾解这种困境的根本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南极治理的中国方案,正可通过理念的革新,在主体、决策和执行层面逐步凝炼南极的共同体价值,以期推进南极条约体系普遍约束力的实现。

    2025年08期 v.45;No.299 104-113+185-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下载次数:452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公职人员隐私权的道德限制

    喻军;文金刚;

    以道德对公职人员隐私权进行限制,在我国古代和近现代西方国家都进行了实践,积累了经验。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今天,道德对公职人员隐私权限制有利于提升公职人员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度,净化公职人员私生活圈子,促进清正廉洁优良作风的形成。道德限制公职人员隐私权是法律限制的基础,通过夯实道德教育,发挥道德限制隐私权优势;推进道德立法,明确隐私权受限边界;完善道德追责,加强隐私权受限监督;引导公职人员的隐私期待,培养隐私权受限意识等方法,更好实现公职人员隐私权道德限制的目标。

    2025年08期 v.45;No.299 114-126+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下载次数:174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研究

  • 新乡土小说中的乡村叙事及其文化思考——以乔叶小说《宝水》的主题表达与叙述策略为中心视域

    晋海学;王晨曦;

    作家乔叶的长篇小说《宝水》以主人公青萍失眠症的发生与治愈为叙述动力,借其在宝水的观察与体验,巧妙而真实地展示了宝水在当代“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魅力风貌。青萍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曾经历过由乡村到城市的转向。由于这一“转向”是缺乏主体性的立场转向,不仅不具有生产性,而且使青萍陷入了“忐忑”“虚浮”“枯竭”的生活状态之中,以致于患上了顽固的“失眠症”。青萍在不知不觉间融入到了宝水的文化生活之中,并由此发现了一幅与城市不尽相同的乡村图景:其一,宝水的地产独特,它们构成了青萍睹物思人而不断回忆过去的媒介;其二,宝水的文化悠久,即使发展到今天,其中的一些要义也在被乡民们虔诚地遵守着;其三,宝水的乡情浓厚,它们或表现为一种与人为善的品格,或体现为一种团结互助的品格,或演化为一种仁义大爱的品格,是维系整个村子发展的精神存在。在对宝水既坚守自我又开放自我这一主体性充足品格的不断触摸与体验中,青萍的主体性被重新唤醒,失眠症也完全被治愈。小说一方面将宏大图景寄寓在村民们的自我选择与努力之中,另一方面则将主体性的构建问题隐含于个体的疾病叙事之中,不仅有效地回应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课题,而且提示了乡土文化如何在当代的赓续问题。

    2025年08期 v.45;No.299 127-136+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下载次数:313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创意写作范式: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机制与产业

    罗长青;

    创意写作通常被视为文化实践,但其作为分析工具和认知框架,能够更新当代语境下中华文化的传承策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创意表达和产业拓展。其一是要与时俱进把握“数字人文”和“媒介融合”发展脉动,促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同时结合“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积极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其二是通过故事驱动和创意表达,增强文化传承和传播过程的参与度与互动性,特别是要面向“Z世代”青年人群,拓展互动性强的沉浸式文化娱乐。其三是借助IP赋能,通过跨文体创作、跨媒介发展和跨艺术融合打造产品矩阵,依托粉丝经济与社区运营繁荣和发展相关文化产业,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2025年08期 v.45;No.299 137-146+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下载次数:619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教育教学研究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十年探索

    周绍东;项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逻辑主线式、史论结合式和专题板块式三类理论体系。构建理论体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共识包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以“两个结合”作为根本遵循,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出发,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既要通过主线式结构推动理论体系整体建设,也要利用专题式结构深化对具体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设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立足中国经济实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为对接口,正确处理政治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的关系,立足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考察中国经济特有规律。

    2025年08期 v.45;No.299 147-157+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下载次数:296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DeepSeek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

    徐政;邱世琛;

    以DeepSeek为典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应用正在重新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和边界。在价值意蕴方面,DeepSeek借助构建动态交互的知识网络,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变为可进行探索的意义空间,促使教育目标从工具理性朝着价值理性转变,以“教师-技术-学生”三维关系重新构建教育主体性,并在智能适配机制里达成差异化教育公平,突破传统标准化教育的伦理困境。在逻辑机理方面,主要表现为技术、教育以及政治引领的三维协同,智能技术依靠认知和算法模型支持个性化知识建构,在教育规律的约束下形成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内容体系,政治引领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算法表达,构建囊括数据、算法以及应用的意识形态防护系统。在实践路径方面,应当构建人机协同的教育共同体,推动知识生产从静态供给转变为多维动态互构,建立终身追踪的评价体系来强化过程赋能。

    2025年08期 v.45;No.299 158-166+187-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下载次数:6435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青年论坛

  • 用户自我呈现动机对社交媒体政府公益广告参与意向的影响

    高婷;

    社交媒体已成为政府投放公益广告的重要渠道。然而,关于社交媒体政府公益广告的用户参与及心理动机的研究还较缺乏。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系统考察了用户自我呈现动机、社会支持、广告诉求及社交媒体关系强度等因素对广告参与意向的综合影响。研究发现:自我呈现动机正向影响用户对社交媒体政府公益广告的参与意向,社会支持在两者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广告诉求发挥调节作用,高自我呈现动机的用户对利他型公益广告的参与意向更强,而低自我呈现动机的用户偏向于利己诉求的广告;社交媒体关系强度在广告诉求和自我呈现动机的交互作用中起再调节作用,强关系(弱关系)的社交媒体平台加强了高(低)自我呈现动机的用户对利他(利己)诉求公益广告的参与意向。本研究结论能为广告主内容优化和广告平台功能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也有助于提升社交媒体政府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促进公益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025年08期 v.45;No.299 167-180+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
    [下载次数:225 ] |[阅读次数:8 ] |[引用频次:0 ]

  • 芭蕉花石图

    陈瀛;

    <正>在传统工笔花鸟画的语境之下,作者以当代绘画语言为媒介,展开对花鸟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现代探索。这种探索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以现代性视角重新激发传统花鸟画的精神内核,在古今交融之中,让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华彩。作品类型:纸本水墨。尺寸为:75cm×123cm。

    2025年08期 v.45;No.299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6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 证书

    <正>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连续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1998年版至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2年版至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2014版至今)、全国高校权威社科期刊(2023),2021-2023年连续3年荣获湖北省期刊发展扶持资金项目资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进入中宣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后备专栏名单(2024),学术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

    2025年08期 v.45;No.299 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7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 故乡

    徐文涛;

    <正>作品表达了新时代农民脱贫致富的喜悦心情,讴歌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繁荣和发展。作品类型:油画,尺寸为240cm×120cm。

    2025年08期 v.45;No.299 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1K]
    [下载次数:5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