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话语体系迭升的内涵特征、动力归因与实践进路

    吴大兵;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此进程中,构建科学合理的改革话语体系至关重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发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召,展现出中国改革话语的全新升级,集中体现为以哲学基础的深化驱动认知升维、以理论范式的创新重构分析框架、以辩证逻辑的贯通指引实践方向、以未来指向的探索拓展思想边界等鲜明特征。究其动力归因,在于时代呼唤制度优势的话语转化、科技革命与治理范式的深度互构驱动,以及全球视野下的文明对话张力影响。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话语体系的迭升,需要加大主体协同促进政党、社会、市场价值共融,推动内容创新构建精准化与分众化话语工具箱,依靠技术赋能实现数字生态与风险治理双向建构,凭借制度保障形成长效机制与动态迭代,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话语体系支撑。

    2025年05期 v.45;No.296 1-10+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9K]
    [下载次数:503 ]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 新质生产力贯彻共享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詹志华;罗雯;

    新质生产力作为引领未来的先进生产力,是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全面、准确、科学地贯彻新发展理念,而新发展理念也能够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指明前进方向;共享作为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取向,在目标追求、本质要求方面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逻辑共契性,二者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共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当前,科技创新驱动力不足、发展成果公平性缺失、区域布局建设失衡、人才培养力量薄弱以及体制机制尚未健全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新质生产力贯彻共享发展理念的进程。要破解这些难题,需要从五个方面入手,即加强科技创新、发展数智技术、促进区域平衡、培育新兴产业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以提升新质生产力,贯彻新发展理念。

    2025年05期 v.45;No.296 11-18+181-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下载次数:1009 ] |[阅读次数:9 ] |[引用频次:0 ]

中共党史党建研究

  • 新时代党内请示报告制度的创新发展及现实启示

    陈金龙;张浩;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高度重视党内请示报告制度建设,以习近平关于请示报告制度重要论述为指导,对新时代请示报告制度的重要性、功能定位、执行纪律、价值导向、工作原则等作出一系列理论创新,并进行大量实践探索,取得许多从严管党治党的制度化成果,一个比较完善的请示报告制度体系最终得以成型,推动管全党、治全党的制度笼子全面扎牢。新的征程,应从加强思想指引、强化根本目的、坚守价值遵循、严格执行主体等方面探索推进请示报告制度的现实进路,对于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保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领导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2025年05期 v.45;No.296 19-30+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下载次数:1267 ] |[阅读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研究_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律制度机制塑造

    汪习根;方路锦;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语词历经“文化纽带-政治象征-规范话语”之演进,并在新时代拓展至更为宏阔的共同体意识层面,成为中国当代重要的宪法精神和立法原则。为化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政治话语向规范话语、由价值原则向行为规则大规模转化进程中引发的立法同质性、片面性、分散性等问题,有必要对其规范样态予以系统形塑。对此,应基于“价值意识-规范制度”互动逻辑,以“寓多元于一体,融局部于整体”为价值内核,整合个体与集体在安全、生存、发展等方面的多重法益,构造面向全局导向、协调联动、机制贯通、动态一体的法律系统,开拓由概括性、分散式“被动植入”转向精准性、协同式“主动融入”的法律规制进路,以此塑造价值优良、逻辑严谨、规制有序的法律制度机制,反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5年05期 v.45;No.296 31-43+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下载次数:626 ] |[阅读次数:8 ] |[引用频次:0 ]
  • 具身认知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学路径

    韩玉果;熊升银;

    心理学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个体认知图式的生成与内化植根于主体感知觉、心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具身场域,而具身化身体是社会的隐喻,因此社会价值观念的塑造需充分考量认知主体多重感知的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诉求,是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中民族观和国家观内化建构的重要内容。从强调心智实在性的认知生成观和依赖外部环境的认知情境观出发,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身认知机理,基于主体知觉与内容要素两个角度,诠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身认知图式,并据此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学实践路径。

    2025年05期 v.45;No.296 44-51+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下载次数:1900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旅游路径

    刘诗谣;

    中国的边疆地区作为多民族聚居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场域。当前,旅游已经成为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载体。基于西藏、云南两地的旅游发展实践,采用案例研究的分析方法,系统剖析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发现,旅游通过互嵌式生活空间营造、共享性文化符号构建、共生型利益网络生成三重维度,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的多民族成员被整合到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中。由此提出,边疆地区应在完善旅游发展制度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深度互嵌式旅游生态、创新利益共享机制、打造交往型基础设施,进一步推动边疆地区旅游从以景观消费为主的空间实践向以关系构建为主的共同体意识形塑转型,从而夯实旅游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作用。

    2025年05期 v.45;No.296 52-61+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下载次数:1051 ]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0 ]
  • 民族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育人逻辑和实践进路

    张浩;王新影;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民族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民族院校学生生活场域的局限,日益成为各民族学生延展交流交往交融、朋辈互助彼此成长、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新阵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具有教育的多层次性,是开展“铸牢”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依托。为此,需要以满足个体利益需求为前提,从组织建设、空间建设、文化建设、机制建设等方面加强社区建设,构建共进、共育、共融、共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空间,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

    2025年05期 v.45;No.296 62-70+183-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下载次数:1615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教育部名栏: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_边疆治理与边疆建设

  • 边疆地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核心特质、价值要素及构建路径——基于现代化进程的视角

    曹亚斌;张莎;

    边疆地区社会治理共同体是由边疆地区的各个行为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基于共同的利益和需求,以共同的规范和情感为依托,通过民主协商、社会协同等方式,以实现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与发展为目标所组成的治理联合体。从核心特质来看,在边疆地区社会治理共同体中,边疆地方政府需要承担“引导者”和“关键参与者”的双重角色,各种跨区域社会组织在整合社会资源的过程中发挥着突出的建构性作用,而显性规范和隐性规范之间也往往在边疆地区社会治理共同体之中存在更大的张力。从现代性价值要素来看,“共识型”价值理念是边疆地区社会治理共同体存续的关键,“互嵌型”价值理念则是边疆地区社会治理共同体不断完善的核心推力。从边疆地区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具体路径来看,需要充分考虑不同边疆地区现代化进程的阶段性差异,对处于社会结构转型初期的边疆地区,需要将“服务型”项目的建设作为构建边疆地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关键;而对处于社会结构转型关键期的边疆地区,则应将“协同型”制度的建设作为边疆地区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核心。

    2025年05期 v.45;No.296 71-80+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下载次数:451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民族学研究_文化遗产与文明传承

  • 从巴蔓子事迹传承看中华文化传承路径与内在逻辑

    黄天一;段超;

    中华传统文化由诸多元素构成,杰出人物和文化英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示范性、鲜活性和感召力的元素,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感染、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接续奋斗,让五千多年文明星火延绵不绝。巴蔓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作为战国末期巴国的将军,面对国家危亡、国土丢失的危局,毅然舍去宝贵的生命,护卫国土。其舍身护国的举动自从被《三巴记》和《华阳国志》等史籍记载以后,通过追忆传承、文学艺术作品再创作传承、礼仪性传承、符号化传承等多种传承形式和载体,将其爱国事迹及其精神代代相传至今,成为当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从巴蔓子事迹的传承演进过程可以看到,对文化元素的取舍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前提,追忆性记载和口头传承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与时俱进的创新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不竭动力。巴蔓子事迹和爱国精神的传承弘扬正是遵循了这样的内在逻辑,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创新传承发展,使巴蔓子的事迹及其英雄形象不断升华,上升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爱国主义符号。

    2025年05期 v.45;No.296 81-90+184-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下载次数:214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 大众体育健身兴起的经济文化因素分析与思考——以贵州K市为例

    韩斌;

    根据布迪厄场域理论,从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团体习性三个维度,分析K市运动场域内部惯习的结构与重构,阐述以公共运动场馆为场域带来的改变与顺应,形塑出该地多样、动态的健身体育健身形态,并聚焦成公共运动场馆经营的启示。研究发现:一是因应气候,运动体育健身的室内场域渐增,民众付费观念及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二是该地劳动力外出就业,“老小”人口比例偏高,健身目的的生成使呼朋引伴的团体健身模式成为主流;三是社会支持带动该地基层体育运动兴起,在地认同及使命感促使本地人返乡回馈。最后呈现健身文化结成的惯习以及中心出现带来场域的重构现象,提出体验策略、品牌行销、扎根基层等运动中心营运策略,给予相关康养产业从业者实务建议。

    2025年05期 v.45;No.296 91-9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下载次数:468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社会学研究

  • 乡村特色产业振兴的生计择优传递机制研究——基于西南民族地区的多点田野调查

    郑宇;杨素;

    通过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的多点田野调查表明,以生计技术为基础和资源、以生计组织为运作机理、以生计文化为根本动力,三个层面在共同作用中构成针对传统生计的择优传递机制。藉由择优传递机制对传统生计中特色要素的选择、优化和重构,代表性乡村构建了三类在地化的特色优势产业,即高附加值种养业、手工艺产业和农文旅融合产业。反之,如果未能构建有效的生计择优传递机制,乡村便难以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由此可见,传统生计的择优传递机制影响甚至决定着乡村产业振兴的前景。

    2025年05期 v.45;No.296 99-109+185-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下载次数:686 ]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 政府数字乡村建设注意力配置逻辑与优化路径——基于江苏、福建两省政策文本的比较

    张蒙;江立华;

    数字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基于江苏、福建两省的数字乡村政策文本,剖析政府注意力配置差异的具体表现,进而探讨政府注意力配置对数字乡村成效的影响及其机制。在数字乡村建设中,权威逻辑、利益逻辑和技术逻辑驱动两省数字乡村政策在时间和内容等维度上的差异,政策工具使用的灵活性、数字乡村要素关注的均衡性和相关主体的协同性影响着两省数字乡村政策实施的效果。因此,推进数字乡村创新实践,需要进一步增强“政治势能”、增强政策工具协同度和提高政策针对性。

    2025年05期 v.45;No.296 110-121+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下载次数:810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 共生理论视域下易地扶贫搬迁互嵌式社区治理研究——以贵州省阿妹戚托社区为个案

    韦泽珺;周真刚;

    易地扶贫搬迁互嵌式社区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型治理单元,其治理效能直接关系到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和搬迁群众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贵州省晴隆县阿妹戚托社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将其作为易地扶贫搬迁互嵌式社区治理的主要研究对象。阿妹戚托社区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类共生单元的调适互补,形成党建引领、产业驱动、文化融合等多维共生网络;在共生模式下推进互惠合作,实现治理效能升级,同时促进正向共生环境,抑制负向因素,构建多元共赢体系。但其也存在政治单元引领不充分、经济单元能量生成迟缓、共生模式有待深化等问题。为此,需要强化政治单元引领,增强经济单元增收能量,深化共生模式等,以实现共生界面有机整合。阿妹戚托社区的治理实践不仅为西部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互嵌式社区治理提供了相对有效的系统解决方案,更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2025年05期 v.45;No.296 122-132+186-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804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法学研究

  • 可信人工智能立法评估与路径选择

    孟勤国;周立轩;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相关法律框架的建设逐渐成为法学界的重要议题。在数据治理、隐私保护等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提供了基本法律保障,但现有法律难以满足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处理、算法透明性、算力分配等方面的复杂需求。随着技术的快速迭代,传统部门法律在处理人工智能带来的新兴问题时,亦显现出适应性不足的局限。当前学界对人工智能的立法路径提出了“场景化规制”“单独立法”与“二元立法”等模式,但仍存在着滞后性和碎片化问题,未能形成系统化、统一的法律框架,难以充分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多元性和不可确定性。为破解这些挑战,“可信”作为人工智能立法的根本理念,在强调人工智能法律体系应当在促进技术创新的同时,可确保技术应用的社会价值与伦理底线不被突破。在构建一个能够平衡技术发展与社会治理需求的法律框架过程中,数据、算法与算力三要素需作为优先立法路径,并通过改进型、回应型与预防型三种立法策略,自下而上逐步完善人工智能法律体系。

    2025年05期 v.45;No.296 133-146+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下载次数:1357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研究

  • 环境戏剧沉浸体验的生成机制及其意义建构——以越剧《新龙门客栈》为例

    陈庚;王海宁;

    环境戏剧是戏剧的新兴演出方式,沉浸体验是环境戏剧的独特性和吸引力所在。厘清环境戏剧沉浸体验的生成和发展机制,对推动戏剧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以越剧《新龙门客栈》为例,采用网络评论作为数据来源,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探究环境戏剧沉浸体验的生成机制和意义建构。研究发现,观众沉浸体验历经戏剧表达、观演共创、知行和鸣为核心的“激发与生成、互动与具身、回味与行动”三阶段体验生成和意义建构过程;推动沉浸空间场景营造,以观众体验为中心促进观演共创,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是推动我国戏剧创新发展的重要经验。

    2025年05期 v.45;No.296 147-159+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下载次数:638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 当代中国特色主流文艺理论批评的资源、范式及其转进

    龚举善;王鹏;

    马克思主义经典意识形态理论的规约、俄苏意识形态批评的示范、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评方法的参照以及中国本土传统意识形态批评思维惯例的铺垫,合力促成当代中国特色意识形态批评的现代发生。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历史批评的主线,意识形态批评相继经历了政治主流意识形态批评、经济中心意识形态批评和人本审美意识形态批评三个阶段,并相应凝聚为三种批评范式。当代中国特色主流文艺理论批评经典范式的历史生成和现代转换,以社会情境为逻辑支点,并呈现出多维叠进的表现形态,最终指向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在常态和正态社会历史批评视域中,政治意识形态批评、经济意识形态批评和审美意识形态批评应在人本的基点上有机协同,融合互鉴,共同维护文艺形态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不断开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批评新境界。

    2025年05期 v.45;No.296 160-171+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下载次数:1296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青年学者论坛

  • 我国拔尖人才培养的组织变迁及制度选择

    符琼霖;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拔尖人才培养的组织制度历经萌芽、探索、调适与深化四个主要发展阶段。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拔尖人才培养的组织发展始终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引领与国家战略需求导向的双重逻辑。我国拔尖人才培养的组织发展构建了政府主导、高校协同及专家参与的组织育人机制并取得显著成效,同时存在路径依赖固化、利益主体协同不足、基层创新动能受限等薄弱环节。为促进我国拔尖人才培养组织的有效构建与预期目标的实现,应当进一步强化党全面领导下的服务型政府建设,畅通利益表达机制,完善高校制度设计,并整合制度变迁模式,构建中国自主的拔尖人才培养范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2025年05期 v.45;No.296 172-180+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下载次数:602 ]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 城光叙章

    张辉;

    <正>该作品通过视觉的方式讲述城市发展中奋斗者的故事,以此致敬默默奉献的城市缔造者。水彩画,尺寸:122cm×160cm。

    2025年05期 v.45;No.29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8 ]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0 ]
  • “唐崖”的媒介学意义——评《唐崖:文化记忆与传播创新研究》

    郭建斌;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中华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把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推向了历史的新阶段。唐崖土司城遗址(以下简称唐崖)于2015年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了解和传播唐崖文化,有利于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其他学科对于唐崖有过不少研究,但较少有新闻传播学科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中南民族大学陈峻俊教授新著《唐崖:文化记忆与传播创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版)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2025年05期 v.45;No.296 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9K]
    [下载次数:34 ]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0 ]
  • 追梦人

    张辉;

    <正>该作品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勾勒出当代青年追梦人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内心图景,展现当代青年群体的时代风貌。平版画,尺寸:140cm×91cm。

    2025年05期 v.45;No.296 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下载次数:6 ]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